鄉村振興意義和價值
一、鄉村振興意義和價值
1、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基礎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村經濟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實現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有利于推動農業從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增強我國農業創新力和競爭力,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奠定堅實基礎。
2、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關鍵舉措
農業是生態產品的重要供給者,鄉村是生態涵養的主體區,生態是鄉村最大的發展優勢。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加快推行鄉村綠色發展方式,加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有利于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鄉村發展新格局,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統一。
3、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
中華文明根植于農耕文化,鄉村是中華文明的基本載體。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深入挖掘農耕文化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在保護傳承的基礎上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有利于在新時代煥發出鄉風文明的新氣象,進一步豐富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4、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健全現代社會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
社會治理的基礎在基層,薄弱環節在鄉村。鄉村振興,治理有效是基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鄉村治理體系,確保廣大農民安居樂業、農村社會安定有序,有利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現代社會治理格局,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5、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選擇
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關乎億萬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關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局。鄉村振興,生活富裕是根本。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斷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有利于增進農民福祉,讓億萬農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匯聚起建設現代化強國的磅礴力量。
鄉村振興考察咨詢:
二、現代農業組織形式是什么
現代農業組織形式主要包括家庭農場、集體農場、農業合作社、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以及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等。
首先,家庭農場是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從事農業規?;?、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并以農業收入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這種組織形式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存在,例如,美國的許多大型農場就是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經營和管理的。
其次,集體農場是由農民自愿組合,共同擁有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共同勞動,共享收益的農業經營組織形式。在中國,集體農場在人民公社化時期曾廣泛存在,雖然現在數量有所減少,但在一些地區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
再者,農業合作社是農民自愿聯合,民主管理,共同使用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共同承擔農業生產經營風險,共享收益的互助性經濟組織。例如,丹麥的農業合作社制度非常發達,農民通過合作社進行農產品的銷售、加工和出口,有效地提高了農業的市場競爭力。
此外,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是指為農業生產提供全方位、全過程服務的組織體系,包括農業技術推廣、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信息、農村金融保險等方面。這種服務體系可以有效地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和質量,促進農業的現代化發展。
最后,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是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分工協作為前提,以規模經營為依托,以利益聯結為紐帶的一體化農業經營組織聯盟。這種組織形式可以有效地整合農業產業鏈上的各種資源,提高農業的整體效益和市場競爭力。例如,一些大型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通過合同的方式將農民、加工商和銷售商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實現了農產品的標準化生產、加工和銷售,大大提高了農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三、如何正確認識和理解農業現代化的要點
正確認識和理解農業現代化的要點,要結合中國農業發展的實際狀況,對農業現代化內涵及特點的認識,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動態性
農業現代化是一個相對性比較強的概念,其內涵隨著技術、經濟和社會的進步而變化,即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內涵,從這個意義上講,農業現代化只有階段性目標,而沒有終極目標,即在不同時期應當選擇不同的階段目標和在不同的國民經濟水平層面上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和特征。根據發達國家現代農業的歷史進程,一般可將農業現代化分五個階段:即準備階段、起步階段、初步實現階段、基本階段及發達階段。一個國家、地區要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必須分析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特別是農業發展現狀,只有這樣才能做出符合實際而又便于操作的決策。
區域性
西方發達國家現代農業的成功經驗非常豐富,但它們有自身的歷史背景、經濟發展水平以及生態資源條件的。我們借鑒發達國家現代農業經驗時,需要對其實現的條件進行分析。因為,農業生產具有很強的區域性特點,不同國家的區域性特點不同,即使同一個國家不同區域,同一區域的不同地區,農業生產的條件都存在很大的差異。因此,農業現代化內涵具有區域性特點。
世界性和時代性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逐步推進,特別是在我國加入WTO的宏觀背景下,我國農業將全面融入到國際市場競爭之中,面臨著來自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挑戰。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需要站在全球化的高度來分析農業現代化,將區域農業現代化放在國際大舞臺之上,依據國際公認的標準來判斷農業現代化的戰略目標是否實現了。
整體性
有的學者提出,農業現代化不僅包括農業生產條件的現代化、農業生產技術的現代化和農業生產組織管理的現代化,同時也包括資源配置方式的優化,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安排。因此,在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中,就要在重視“硬件”建設的同時,也要重視“軟件”建設,特別是農業現代化必須與農業產業化、農村工業化相協調,與農村制度改革、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以及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相配套。如果忽視“軟件”建設“硬件”建設將無法順利實施,,也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我國實現農業的現代化,本質上是從根本上改造傳統農業,大大縮小與發達國家農業的差距,在一些方面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在總體和平均水平上大體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雖然各個國家或者地區的條件和情況各不相同,不具有完全的可比性,但是,在最基本的特征方面,應當是共同的,這也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公認。
概括地說,農業現代化是用現代工業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管理方法管理農業、用現代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農民素質的過程;是建立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生產體系,把農業建成具有顯著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的過程;也是大幅度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增加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農民收入的過程。